返回目录
南传 相应部 共5品 56集 2875经

聚落主相应

  聚落主相应 唯标题聚落主,非唯一人,乃网罗着多种样的人。得名为暴恶及柔和,是舍三毒与不舍三毒之由(一)。欢乐歌舞伎者的人,以否定死后生喜笑天的古传说,而说当堕入地狱(二)。否定于战场被敌所杀之战士生俱所乐天之古传说,而言堕入同名之地狱(三)。乘象、乘马师之古传说亦同样(四、五)。西部地方之婆罗门,令死者升天,言佛如何?说十恶之人堕地狱,十善之人界天上(六)。佛之说法,由人而广略不同,是由人之根机有上中下(七)。说尼干子,凡多所住者,即多随其所引导是妄言(八)。于饥馑之时,以非难佛之游行地方。不闻为施佛食而灭家,说有多家财是由布施之功德(九)。沙门得受金银否?佛否定受,不要故答以不受(一O)。有关问苦之生灭,见他之苦难,自感为苦恼是由于贪欲、欲为苦本(一一)。佛否定苦行生活,以避弃乐、苦之两极,说依法不用暴力而求财,自乐亦分与其他而行善业(一二)。言佛知幻故是幻士,说知十恶事及其果报,未必是十恶者之旨(一三)。无为相应 全篇含摄千九百八十经,而此唯说无为即达涅槃道。生起此多数之经,有涅槃之终极、无漏、真谛、彼岸、及至到彼岸等的四十四种异名,于此,到达止观、六种三昧、三十七助道品之道者,是止,是观,乃至正念、正定也。无记说相应 全篇仅由十一经而成的,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?存在亦不存在?非存在亦非不存在?世间是常、无常?身与命是同、异。对此十问题,佛不曾记说,说不释答之旨。

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

六 处 篇

第八 聚落主相应

  尔时,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长者之园。

  时,聚落生暴恶,诣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聚落主暴恶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于此处,某者被称为暴恶,是以何为因?以何为缘耶?而又于此处,某者被称为柔和,是以何为因?以何为缘耶?”

  “聚落主!于此处,有某者未舍贪欲,因未舍贪欲,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;若现出自怒者,则称彼为暴恶。未舍嗔恚,因未舍嗔恚,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;若现出自怒者,则称彼为暴恶。未舍愚痴……聚落主!于此处有某者之所以称为暴恶,即是此因、此缘。

  然而聚落主!于此处,有某者已舍贪欲,因已舍贪欲,则无令他怒,亦无遭遇他怒;若自怒不现者,则称彼为柔和。已舍嗔恚,因已舍嗔恙,则无令他怒,亦无遭遇他怒;若自怒不现者,则称彼为柔和。已舍愚痴……聚落主!于此处,所以称某者为柔和,即是此因、此缘。”

  如是言已。聚落主暴恶如次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大德!譬如倒者之扶起,被盖覆者之启露,对迷者示之以道,于暗中举起油灯,“有眼者得见诸物”。如是,世尊以种种方便,明示说法。于此余当归依世尊,归依法及比丘众。自今日起以至终生为止,愿世尊容受我归依,为优婆塞。”

注1 杂阿含经三二卷六经“凶暴聚落主,”别译杂阿含经七卷四经“聚落主名曰恶性。”注有“由法结集长老,有一人之聚落主名为暴恶。”非固有名辞,以下同各经之聚落主。Canda-gamani“暴恶村长”、“名暴恶村长”。

  尔时,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。

  时,歌舞戏艺之聚落主多罗弗多诣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多罗弗多歌舞戏艺之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闻昔时,累代歌舞戏艺者师之所说:“凡此歌舞戏艺者,于舞堂戏场中,以其真实及假装,使人人生起笑乐者,其身坏命终之后,得享受喜笑天1群为伴之身。”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耶?”

  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

  再次,多罗弗多歌舞戏艺之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……世尊!对此作如何宣说耶?”

  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

  三次,多罗弗多歌舞戏艺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……世尊!对此作如何宣说耶?”

  “余已作如是言:“聚落主!且止!勿以此问余。”不许汝作是问,然而余今对汝作答。

  聚落主!昔时,人人尚未离贪欲,为系于贪欲之缚。歌舞戏艺者,为彼等于舞堂戏场中,凡嗜好于物欲者皆集来,使之欲念愈增。聚落生!昔时,人人尚未离嗔恚,为系于嗔恚之缚。歌舞戏艺者,为彼等于舞堂戏场中,凡于物好嗔者皆集来,使之嗔愈增。聚落主!昔时,人人尚未离愚痴,……凡于物好愚者皆集来,使之愚痴愈增。

  彼歌舞戏艺者,自己陶醉放逸,而令他亦陶醉放逸,身坏命终之后,有名为喜笑地狱者,彼出生其处。然而彼若有如是见者:“凡歌舞戏艺者,于舞堂戏场中,以真实与伪装,令人人笑乐者,其身坏命终之后,享受喜笑天群为伴之身。”此则彼所取之邪见。聚落主!于邪见之人,余说唯有地狱与畜生二道中,有其一道。”

  如是言已,多罗弗多歌舞戏艺聚落主,悲痛流泪。

  “余如是言:“聚落主!且止!以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不许汝作如是问。”

  “大德!余非对世尊之宣说,悲痛而泣,然则,大德!余为昔时累代歌舞戏艺者师等:“凡歌舞戏艺者……享受喜笑天群之伴身。”长久之被瞒、被欺、被诳而泣。

  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大德!犹如扶起倒者,启露盖覆者,迷者得示以道,如暗中举起油灯,“有眼者得见诸物”。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明示说法。此余当归依于世尊,归依于法与比丘众。大德!愿容许余于世尊之处出家、受戒。”

   多罗弗多聚落主于世尊之处,即得出家、受戒。

十一

  受戒后不久,尊者多罗弗多……成为阿罗汉之一。

注1 Pahasa deva杂阿含经三二卷三经“观喜天,”别译杂阿含经七卷一经“光照天。”出生于喜笑天之义。

※ 二

  时,战士聚落生1,诣世尊住处……

  坐于一面之战士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闻昔时,累代战士师之所说:“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,历此努力死斗,若被敌者所杀者,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,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。”世尊!对此作如何宣说耶?”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

  再次……

  三次,战士聚落主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闻昔时累代战士师之所说:“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,历此努力死斗,若被敌者所杀者,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,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。”世尊!对此作何宣说耶?”

  “然而,聚落主!余已如是言: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乃不许汝问,然今余将答汝。

  聚落主!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,彼心曾为卑劣,而行所恶,所向是邪:“令此等人被击、被缚、被斩、灭亡。”或原非意于此,如是作思彼死斗努力若被敌者所杀者,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,有名为俱所乐之地狱者,彼将生于其处。然于彼:“凡死斗努力于战场者,此死斗努力被敌所杀者,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,享受俱所乐天群之身。”作如是见者,彼即是耶见。聚落主!余说邪见之人,唯有地狱与畜生二道中,有其一道。”

  如是宣说已,战士聚落主悲痛流泪。

  “余如是言: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,勿以此问余。”乃不许汝问。”

  “大德!余非对世尊之宣说悲痛而泣,然则大德!余为昔时累代战士师等:“凡战士之……享……之身。”长久之被瞒、被欺、被诳而泣。

  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……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终,余当归依世尊为优婆塞,愿请摄受。”

注1 “战斗活聚落主”杂阿含经三二卷四经,“善斗将”(别译杂阿含七卷二经)。

  2 Sarajita deva以取具(sa)十所(rajita)是余之私译。“箭降伏天”杂阿含经三二卷四经。“箭庄严天”别译杂阿含经七卷二经。天与地狱同一名,参照下六节。若依注,此为阿鼻地狱之一部份。

第四 象

※ 二~八

  时,乘象聚落主,诣世尊住处……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终,余归依世尊为优婆塞,愿请摄受。”

  时,乘马聚落主1,诣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!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乘马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闻昔时,累代乘马士师之所说:“凡乘马士死斗努力于战场,被敌所杀者,彼乘马士则身坏命终之后,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。”世尊!对此作何宣说耶?”“聚落主!且止!将此且置之,勿以此问余。”

四~八

  再次……三次……(以下与第三经之“战士”与“乘马士”有所改变而已,其他则完全相同)。

注1 assa,haya“调马聚落主”杂阿含经三二卷五经。“善调马师聚落主”别译杂阿含经七卷三

经。

  尔时,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。

  时,刀师儿1聚落主,诸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刀师儿聚落主,白世尊言:“大德!携持西部地方婆罗门之水瓶、着佩西瓦罗花环、入水而浴之、奉祀火天者,彼等使死殁者向上、令柔和、安静以升天界。大德!世尊、应供、正等觉者!所有女人身坏命终之后,能行如上生于善趣天界否?”

  “然则,聚落主!以此问汝,将随汝想所思作适当回答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:此处有人,是生命破坏者、不与取者、欲邪行者、妄语者、两舌者、粗语者、绮语者、贪欲者、失心者、邪见者,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:“此人身坏命终之后,出生于善趣天界。”即为此人祈求下礼赞、合掌而周行者。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?此人因大人群之祈求下礼赞、合掌周行,则身坏命终之后,得生于善趣天界耶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譬如有人,将巨大之石投于湖水中,时于其处有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:“大石!汝浮出、汝浮上、汝升陆上!”如是祈求、礼赞、合掌、周行者,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此大石因大人众之祈求、礼赞、合掌周行,而得浮出、浮上、升于陆上否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同此,聚落主!有人是生命破坏者……邪见者,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:

  “此人身坏……出生……。”虽为此人祈求下礼赞、合掌、周行,然而此人身坏命终之后,仍生于离去处、恶趣、极堕处、地狱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?于此处有人,是禁止生命之破坏,禁止于不与取,禁止欲邪行,禁止妄语,禁止两舌,禁止粗语,禁止绮语者,不贪欲者,不失心者,是正见者。于其处大人群集来而言曰:“此人身坏命终之后,出生于离去处、恶趣、极堕处、地狱。”为此人祈求、礼赞、合掌、周行,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?因此大人众之祈求、礼赞、合掌周行,而身坏命终之后,得生于离去处、恶趣、极堕处、地狱否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聚落主!譬如有人将醍醐瓶或油瓶破沈于深湖水中。其处有砂石或砂砾沉于下,然醍醐或油浮于水上,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,以:“汝醍醐、油!沉下,汝醍醐、油!沉没,汝醍醐、油!沉没!”如是祈求、礼赞、合掌、周行者,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?其醍醐或油,因大人众之祈求下礼赞、合掌周行,能沉没而下堕否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同此,聚落主!于此处有人,禁止生命之破坏……是正见者,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:“此人身坏……出生于……。”虽为此人祈求、礼赞、合掌、周行,此人身坏命终之后,乃生于善趣、天界。”

  世尊如是宣说已,刀师儿聚落主,如次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……当归依为优婆塞,请摄受余。”

注1 asi(刀)bandhaka(手结)putta(儿)。想意是“锻刀工之儿子”杂阿含三二卷一一经有“刀师氏”于英译为snake-charmer是很大错误。

  2 每日早上从西瓦罗水中,取青莲花环着于身上,为水净信者。

  3 原三语于英译为they lift him out and carry him out,call on him by name and speedhim heaven wards者.为不正确,第二语sannapenti注为samma napenti余见为appease之意。

  尔时,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。

  时,刀师儿聚落主,诣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于一面坐。

  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主,白世尊言:“大德!世尊对一切生类,有持利益心、慈爱心而住否?”

  “诚然。聚落主!如来对一切生类,有持利益心、慈爱心而住。”

  “然今大德!何故世尊或为人人而详说法要,或为人人而不如是详说法要耶?”

  “然则聚落主!以此对汝问,将随汝所思作适当回答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?于此处耕田之居士,有三种田:一田是殊胜、一田是中等、一田是下劣砂地而含盐分之恶质地。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此耕田之居士欲播下种子,应于何处先播种耶?是此殊胜田耶?是中等田耶?或者是此下劣砂地而含盐分之恶质田耶?”

  “大德!此耕田之居士欲下种子时,于下种者当是此殊胜之田,其次下种当是此中等田,再次下种则于此下劣砂地而有多盐分之恶质地田,或者全部不下种子,何以故?以:“亦可为牛之饲料。””

  “聚落主!譬如此殊胜之田,如是者乃余之比丘、比丘尼。余对彼等,说初善、中间之善、终善、有意义、文与言调和之法,说明一切具足、完全清净之梵行。何以故?聚落主!彼等以余为灯、以余为窟、以余为庇护、以余为归依而住。

  聚落主!譬如此中等之田,如是者,是余之信男子、信女人。余对彼等亦说于初善、中间善、终善、有意义、文与言调和之法,说明一切具足、完全清净之梵行。何以故?聚落主!彼等以余为灯、以余为窟、以余为庇护、以余为归依而住。

  聚落主!譬如下劣砂地有多盐分恶质地之田,如是者,余认为此是外道沙门、婆罗门、普行沙门。余亦为彼等,说于初善、中间善、终善、有意义、文与言调和之法,说明一切具足、完全清净之梵行。何以故?于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,此于彼等,为得长时之利益安乐。

  聚落主!譬如人有三只水瓶:一水瓶无有裂缝,不漏不渗水;一水瓶无有裂缝,而漏水渗水;一水瓶有裂缝、漏水渗水。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此人若欲贮水者,水瓶无有裂缝、不漏不渗水与水瓶无有裂缝、而漏水渗水,及水瓶裂缝、漏水渗水者,于此中何者应先贮水耶?”“大德!此人欲贮水者,是贮于水瓶无裂缝,不漏不渗水者;再贮于水瓶无裂缝,漏水渗水者;再贮于水瓶有裂缝,漏水渗水者,或全不予贮。何以故?或“贮水当用洗器物。””

  “聚落主!譬如水瓶无有裂缝……如是者,是予之比丘、比丘尼。予为彼等,说初善……以余为归依而住。

十一

  聚落主!譬如水瓶无有裂缝……如是者,是予之信男子、信女人。予为彼等,亦说初善……以余为归依而住。

十二

  聚落主!譬如水瓶之裂缝……如是者,余认为此是外道沙门、婆罗门、普行沙门。余为彼等亦说于初善、中间善、终善、有意义、文与言调和之法,说明一切具足、完全清净之梵行。何以故?于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,此于彼等,为得长时之利益安乐。”

十三

  世尊如是宣说已,刀师儿聚落主,如次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……请摄受余归依为优婆塞。”

  尔时,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。

  时,尼乾陀之弟子刀师儿聚落主,诣世尊住处……

 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刀师儿聚落主,如次告曰:“聚落主!尼乾陀若提子为汝弟子等如何说法耶?”

  “大德!尼乾陀若提子为弟子等作如是说法:“任何人若破坏生命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任何人若取不与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任何人若于诸欲行邪行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任何人若妄语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凡多住习处者,则随所导而去。”大德!尼乾陀若提子如是为弟子等说法。”

  “聚落主!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,“凡多住习处者,则随所导而去。”如是者,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、地狱者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凡有人破坏生命,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,若彼破坏生命及不破坏生命,何者是较长之时间耶?”

  “大德!凡有人破坏生命,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时间,彼若破坏生命,其时为短,而彼不破坏生命,其时间是长。”

  “聚落主!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:“凡多住习处者,则随所导而去。”若如是者,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、地狱者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凡有人不与取,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,若彼不与取及不与不取,何者为较长之时间耶?”

  “大德!凡有人不与取,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,彼不与取,其时间是短,而彼不与不取,其时间是长。”

  “聚落主!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……即无有堕于地狱者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凡有人于诸欲行邪行……何者是较长之时间耶?”

  “大德!凡有人于诸欲行邪行……其时间是长。”

  “聚落主!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……即无有堕于地狱者。

  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耶?凡有人语妄语……何者是较长时间耶?” “大德!凡有人语妄语……其时间是长。” “聚落主!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:“凡多住习处者,则随所导而去。”若如是者,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、地狱者。

  聚落主!于此处,或教师作如是谈、如是见:“任何人若破坏生命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任何人不与取者……。任何人于诸欲行邪行者……。任何人语妄语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”聚落主!而且弟子对此教师有净信心。

  彼以:“余师乃如是谈、如是见,怀如是之见:“任何人破坏生命者,皆堕于离去处、地狱。”然余有破坏生命,余亦是堕离去处者,堕地狱者。”聚落主!不 舍此语、不舍此心、不抛弃此见,恰如将持来之物而投入,如是彼入地狱。余师……

十一

  然聚落主!于此处如来出现于世,为应供者、正偏智者、明行具足者、善到者、世间解者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之师、觉者、世尊。彼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生命之破坏,谓:“禁止生命之破坏。”非难诘责不与取……欲邪行……妄语,谓……“禁止妄语。”聚落主!而弟子对此教师(如来)有净信心,彼当省思。

十二

  “世尊以种种方便非难、诘责生命之破坏,宣说禁止对生命之破坏,然余如是破坏如是之生命。余如是破坏如是之生命,此乃非宜,此是非善,余亦因此而有追悔之念:“我不该作此恶邪之业。己彼如是省思后,而舍此生命破坏,向后又禁止生命之破坏。彼如是有此恶邪业之舍弃,,彼如是有此超越恶邪业。

十三

  世尊以种种方便,非难、诘责不与取……

十四

  世尊以种种方便,非难、诘责欲邪行……

十五

  世尊以种种方便,非难、诘责妄语……

十六

  彼舍生命之破坏,禁止生命之破坏,舍不与取……欲邪行……妄语……两舌……粗语……绮语……舍贪欲而为无贪欲者,舍恶心嗔恚而为不失心者,舍邪见而为正见者。聚落主!此3之圣弟子如是离贪欲、离恶心、无迷惑、正知正念,而以与慈俱生之心,充满于一方而住,同于第二方、同于第三方、同于第四方,如是上下横、一切处、一切情势之下、一切具足之世界,与慈俱生、广大远行无量,而充满无怨心、无恶心而住。

十七

  聚落主!譬如吹强力之法螺者,如少劳可令四五闻其吹,聚落主!同此,由如是实修、如是增长慈心解脱,凡所标量之业4,于其处无余存,于其处无存立。聚落主!此之圣弟子……即与悲俱生之心……与喜俱生之心……与舍俱生之心……与舍俱生一切具足之世界,广大远行无量,而充满无怨心、无恶心而住。

十八

  聚落主!譬如强力之吹法螺者,以少劳可令四方得闻,聚落主!同此,如是实修、如是增长舍之心解脱,凡所标量之业,于其处无残存,于其处无存立。”

十九

  世尊如是言已,刀师儿聚落主如次白世尊言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……请愿摄受余归依为优婆塞。”

注1 杂阿含三二卷之一二经“以多行故则将至彼,”别译杂含七卷一O经“随作时多,必堕地狱。”英译according as a man habitually lives,so goes he forth to his destiny.

  2 此二文于P.T.S.本缺失,由暹罗本补之。此例他处续出。

  3 参照四一品第七牛达多经第四节。

  4 yam pamanakatam kammam 英译 whatsoever finite thing there be.

  尔时,世尊与大比丘众俱,游行于拘萨罗国,抵达那烂陀,于此处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。

  然其时,那烂陀因饥馋,难得糊口之食,白骨充野,给与筹符之食。

  恰于此时,尼乾陀若提子与多数之尼乾陀集团,共留住于那烂陀。

  时,尼乾陀之弟子刀师儿聚落主,来至尼乾陀若提子之处,对彼礼拜后,于一面坐。

  尼乾陀若提子告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生曰:“聚落主!来!汝去驳斥沙门瞿昙之语,如是者汝则善名远扬:“刀师儿聚落主,驳如是有神力,如是有威力之沙门瞿昙之语。””“然而大德!余如何往驳如是有神力,如是有威力沙门瞿昙之语耶?”

  “聚落主!来!汝往沙门瞿昙之处,问彼作如是言:“大德!世尊以种种方便对家家称扬爱怜、称扬保护、称扬悲愍耶?””聚落主!若如是问沙门瞿昙,而如是答:“诚然,聚落主!如来以种种方便,对家家称扬爱怜、称扬保护、称扬悲愍”者,则应告于彼曰:“若然,大德!何故今世尊为饥馑难得糊口之食,白骨充野,使给与筹符食,与大比丘众俱游行耶?世尊是为家家断绝而行,为家家之非运而行,为家家之损亡而行者。”聚落主!以此两端质问沙门瞿昙,逢此,彼则吐出不能、咽下不能。”

  “唯唯!大德!”刀师儿聚落主,应诺尼乾陀若提子,从座而起,礼拜于彼,行右绕礼,即诣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于一面坐。

  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世尊非以种种方便,对家家称扬爱怜、称扬保护、称扬悲愍耶?”“诚然,聚落主!如来以种种方便,对家家称扬爱怜、称扬保护、称扬悲愍。”“若然,大德!何故今世尊为饥馑难得糊口之食,白骨充野,使给与筹符食,与大比丘众俱游行耶?世尊为家家之断绝而行,为家家之非运而行,为家家之损`而行。”

  “聚落主!余想起于距今九十一劫前至今,余不知曾有一家行饭食之布施而有损。而且彼等家家富裕,财多宝多,金银丰裕,所得丰裕,财谷丰裕者,此等一切是源于布施,乃真实之源,自制之源。

  聚落主!家之损亡有八种因、八种缘。家或为国王所损亡,家或为窃盗所损亡,家或为火所损亡,家或为水所损亡,或不得积蓄,或家人懒惰抛弃家业,或散溃此等之宝,成为家之黑炭(败家子)3,于生家,无常4者为第八。聚落主!此等八种因、八种缘为家损亡之因。

十一

  聚落主!于此等八种因、八种缘之存在,人对余虽作如是言:“世尊是为家家之断绝而行,为家家之非运而行,为家家之损亡而行者。”聚落主!不舍此语、不舍此心、不抛弃此见,则恰如持来者之投入,如是将入于地狱。”

十二

  世尊如是言已,刀师儿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……请世尊摄受余,愿归依为优婆塞。

注1 杂阿含经三二卷一O经“我忆九十一劫以来,不见一人施一比丘,有尽有减”。

  2 同“汝观今日有人家大富,多钱财、多眷属,多仆从,当知其家长夜好施,真实寂止故,致斯福利。”

  3 不为者,不务力于家务,家产溃败。

  4 P.T.S.本句有读误。杂阿含经,“我说无常为”第九句。别译杂阿含经“我今更说第九之破,言第九者所谓无常。”

  尔时,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兰陀园。

  然其时,于王之内宫王臣集会,集合同座众人之间,起此相互之谈:“沙门释子等,于金银是净,彼等受金银、取金银。”

  偶然其时,有摩利就罗伽聚落主,亦列于此集会。

  时,摩利就罗伽聚落主,语此集会曰:“诸尊!勿作如是言。沙门释子等,于金银为非净,彼等不受此,彼等不取此。沙门释子等,弃摩尼、黄金及离金银。”摩利就罗伽聚落主,不能信服其集会。

  因此,摩利就罗伽聚落主,来至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摩利就罗伽聚落主,白世尊言:“大德!于此王之内宫王臣集会中,集合同座众人之间,起此相互之谈:“沙门释子等,于金银为净,彼等受金银、取金银。”如是言已,大德!余告此集会曰:“诸尊!勿作如是言,沙门释子等,于金银为非净,彼等不受此、不取此,沙门释子等,弃摩尼、黄金,以离金银。”大德!余不能信服其集会。

  大德!余如是所说,是说世尊之所说者耶?非以不实诽谤世尊耶?是随顺世尊之法以说明法,对任何之随顺说之同法者,勿陷于非难之境地耶?”“诚然,聚落主!如是之说,汝是说余之所说者,并非以不实诽谤余。随顺余之法以说明法,对任何随顺说之同法者,无陷于非难之境地。

  聚落主!于此沙门释子等,于金银为非净,彼等不受此,彼等不取此。沙门释子等,弃摩尼、黄金,以离金银。聚落主!以金银为净者,则于五种欲亦净。聚落主!以五种欲为净者,此应视为非沙门法之人,非释子法之人。

  然则,聚落主!余作如是言:“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,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,车是依车之所要者而求,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。聚落主!无论依如何之事由,余不言求受金银。”

注1 “不防无障碍”之意,英译为they are permitted佛灭后一百年之时,为“净”。(kappati)“得受金银”(四分律五四卷)。

  尔时,世尊住于摩罗达国之名为郁如耶罗伽婆之摩罗达人村落。

  时,婆托罗加伽聚落主,来至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婆托罗加伽聚落主,白世尊言:“大德!愿世尊为余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。”

  “聚落主!余若为汝说:“过去世如是如是。”若对过去世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者,汝于此即有疑念、困惑。聚落主!余若为汝说:“未来世应如是如是。”若对未来世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者,汝于此即有疑念、困惑。然则聚落主!余今坐于此处,坐于此,为汝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,于此当谛听,当善思惟,余即为说。”“唯唯,大德!……。”婆托罗加伽聚落主应诺世尊。

  世尊曰:“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?人若遭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或谴责者,如汝之心即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于郁如耶罗伽婆有此否?”“大德!人若遭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或谴责者,如余之心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于宇如耶罗伽婆有此。”

  “然而聚落主!人若虽遭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如汝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于郁如耶罗伽婆有此否?”

  “大德!人若虽遭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如余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于郁如耶罗伽婆有之。”

  “聚落主!某郁如耶罗伽婆人遭到杀害、捕缚、没收或谴责者,于汝之心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,是何因、何缘耶?聚落主!某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于汝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,是何因、何缘耶?”“大德!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于予之心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乃予对彼等有欲贪。然而大德!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、捕缚、没收或谴责者,于予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者,余乃对彼等无欲贪。”“聚落主!汝有此所见、所知、所通达,即时依法投入(法),可通达过去未来之道。凡于过去世所生之苦,一切皆以欲为根本、以欲为因缘而生。此欲是苦之本。又凡于未来世,于苦之生起,皆以欲为根本、以欲为因缘而生。此欲是苦之本。”“大德!殊妙哉!大德!稀有哉!大德!世尊以此善巧说示,谓:“凡苦之生,皆以欲为根本、以欲为因缘而生,此欲是苦之本。”

  大德!余有一名智罗瓦西童子,住于其外之房屋。大德!余晨朝起身遣人:“汝去寻智罗瓦西童子。”其人未还归之前,余念无他事:“智罗瓦西童子不该有染患何病?”

  “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?智罗瓦西童子若遭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于汝之心当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否?”

  “大德!智罗瓦西童子若遭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余之生命即发生异变,如何于余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耶?”

  “聚落主!依此事由当亦可知:“凡苦之生,皆以欲为根本、以欲为因缘而生,此欲是苦之本。”

  聚落主!汝未曾见、闻智罗瓦西之母时,汝对智罗瓦西之母,有欲念染心或爱情否?”

  “大德!否!无此。”

  “聚落主!汝因见、闻彼女,如是汝对智罗瓦西之母,有欲念染心或爱情耶?”

  “大德!诚然。”

  “聚落主!汝对此如何思惟?智罗瓦西之母若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、或谴责者,于汝之心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否?”

  “大德!智罗瓦西之母若遇杀害、捕缚、没收或谴责者,余之生命即发生异变,如何于余之心不生忧悲、苦恼、不安耶?”

十一

  “聚落主!依此事由亦可得知:“凡苦之生,皆以欲为根本、以欲为因缘而生,此欲是苦之本。”

注1 杂阿含三二卷九经“善哉世尊为我说现法苦集苦没。”

  2 杂阿含三二卷九经“若众生于此郁鞞罗聚落住者,是若缚、若打、若责、若杀,汝心当起忧悲恼苦不?”

  3 jani为掠辱。

  4 郁如耶罗人遇到杀害捕缚,因此有人如汝心之忧、悲耶之意。

  5 P.T.S.本有一行衍文,此不译出。

  时,罗舍聚落主,来至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已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罗舍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闻如是说:“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,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。”大德!“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,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。”如是说之彼等人众,大德!彼等是说世尊之所说耶?或以非实诬蔑世尊耶?随顺世尊之法以说明法随顺法者、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?”

  “聚落主!如是说:“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,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。”之彼等人众,彼等说余之所说,又无以非真非实诬骂于余。”

  “聚落主!此等之两际边1,是出家者应所避免:一者于诸欲专心耽着欲乐,此是依下劣鄙野之凡夫、非圣者,是伴着非利者。二者专心于自己之难苦,此苦痛非圣者,是伴着非利者。聚落主!如来不依此两际边,而证悟中道。此是眼、是 智、至寂静、无上智、正觉涅槃之资者。

  聚落主!如何是如来之证悟,是眼、是智、至寂静、无上智、正觉涅槃之资,是中道耶?此即是八支圣道,此即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是。聚落主!此即如来之所证悟,是眼、是智、至寂静、无上智、正觉涅槃之资,是中道。”

注1 五分律一五卷,“世有二边不应亲近,一者贪着受欲说欲无过,二者邪见苦形无有道迹。杂阿含三二卷八经今者众生依于二边,何等为二,一者乐着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,二者自苦方便,不正非义饶益。”

  聚落主!有享受此等三种诸欲者,存在于世。以何为三种耶?

(一)

  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1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而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注1 杂阿含三二卷八经“有受欲者,非法滥取,不与安乐自供,不供养父母,给足兄弟妻子,奴婢眷属朋友知识,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,仰求胜处安乐果报,未来生天。”

(二)

  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安乐、悦喜,而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(三)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且又分配、作善业。

(四)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(五)

十一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非法,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而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(六)

十二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且又分配、作善业。

(七)

十三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且又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(八)

十四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但不分配、不作善业。

(九)

十五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分配而作善业。然对此等之财贪着、迷却、堕罪、不见过患、不获出要而受用。

(十)

十六

  然而于此,聚落主!或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以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分配作善业。然对此等之财不贪着、不迷却、不堕罪、见过患、获出要而受用。”

(一)

十七

  “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而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三种理由,应被非难。依如何之三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彼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为第一理由,应被非难。彼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此为第二理由,应被非难。不分配彼财、又不以此作善业,此第三理由,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因此等三种理由,应被非难。

(二)

十八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而但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二种理由,应被非难;依一种理由,应被欣赏。如何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彼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:彼财不分配、又不以此作善业,此为第二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是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彼自得安乐、喜悦,此一理由应被赞赏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有此等二种理由应被非难,此一理由应被欣赏。

(三)

十九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。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而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且又分配、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有一种理由应被非难,二种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之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彼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依二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彼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;彼财分配、以此行善业,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此之一种理由应被非难,此之二种理由应被赞赏。

(四)

二十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财亦不分配、不行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一种理由应被赞赏,三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之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,不用暴力以求财,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之三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为第一种理由应被非难;使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此为第二种理由应被非难;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此为第三种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此一种之理由应被赞赏,三种理由应被非难。

(五)

二一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而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而不以财分配、不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,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为二种理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。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,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此等二种理由应被赞赏,依此二种理由应被非难。

(六)

二二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、或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依非法,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,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而且又财分配、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三种理由应被赞赏,依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为三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;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;财之分配、作善业,此第三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依非法、用暴力以求财,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1!此诸欲之享受者,因此等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,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

注1 P.T.S.本此结文缺失。

(七)

二三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求财,使自己安乐、不喜悦,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一种理由应被赞赏,二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求财,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使自己不安乐、不喜悦,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。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,此二种理由应被非难。

(八)

二四

  于此,聚落主!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求财而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而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二种理由应被赞赏,依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求财,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,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财不分配、不作善业,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此等二种理由应被赞赏,依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。

(九)

二五

  于此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求财而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又对其财贪着、迷着、堕罪、不见过患、不获出要,受用于此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,依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。如何为三种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;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二之理由应被赞赏;而财之分配、作善业,此第三之理由应被赞赏。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贪着此等之财、迷着、堕罪、不见过患、不获出要,而受用者,于此,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此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,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。

(十)

二六

  于此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。以使自己安乐、喜悦:且其分配、作善业;又对其财不贪着、不迷却、不堕罪、见过患、获出要,而受用此,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,依四种之理由应被赞赏。依如何四种之理由应被赞赏耶?依法、不用暴力以求财,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;使自己安乐、喜悦,此第二之理由应被赞赏;财之分配、作善业,此第三理由应被赞赏;对此等之财不贪着、不迷却、不堕罪、见过患、获出要,受用于此,此第四种理由应被赞赏。聚落主!此诸欲之享受者1,依此等四种理由应被赞赏。”

注1 以上七~一一节,一七~二一节之十种诸欲之享受者中,唯(一六节二六节)之一人可免非难。

二七

  “聚落主!世间有此等三种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何等为三种耶?

(一)

二八

  聚落主!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于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,言:“我思领得善法,我思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之特殊知见。”彼以苦虐自己,但不能领得善法,不能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之特殊知见。

(二)

二九

 然则,聚落主!此或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,言:“我思领得善法,我思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。”彼苦虐自己,但虽领得善法,而不能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。

(三)

三十

  然而聚落主!此或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,言:“我思领得善法,我思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。”彼以苦虐自己,而领得善法,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。”

  

(一)

三一

  “于此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以苦虐自己,而且不得善法,不能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之知见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三种理由应被非难。依如何之三种理由,应被非难耶?以苦虐自己,此第一之理由应被非难;不得善法,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;不能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,此第三理由应被非难。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此三种之理由应被非难。   

(二)

三二

  于此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以苦虐自己,而领得善法,但不能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知见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,依一种理由应被赞赏。依如何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?以苦虐自己,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;不能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,此第二之理由应被非难。依如何一种理由应被赏赞耶?领得善法,此一种之理由应被赞赏。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此二种之理由应被非难,依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。

(三)

三三

  于此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以苦虐自己,而领得善法,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,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,依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。依如何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耶?以苦虐自己,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。依如何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耶?领得善法,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;现证胜人间法,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,此为第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。聚落主!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,依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;依此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。”

  

三四

  “聚落主!此等之三是现生者、不老者、即时者。“来看!”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,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。何者为三?”

(一)

三五

  凡有贪欲者,由贪欲之因,人则怀持毁伤自己之心、怀持毁伤他人之心、怀持毁伤两者之心。然能排除贪欲,人则不怀持毁伤自己之心、不怀持毁伤他人之心、不怀持毁伤两者之心,此是现生者、不老者、即时者。“来看!”此之所示,导人向于涅槃,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。

(二)

三六

  凡有嗔恚者,由嗔恚之因,怀持毁伤自己之心、怀持毁伤他人之心、怀持毁伤两者之心。然排弃嗔恚,人则不怀毁伤自己之心、不怀毁伤他人之心、不怀毁伤两者之心,此是现生者、不老者、即时者。“来看!”此之所示,导人向于涅槃,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。

(三)

三七

  凡有愚痴者,由愚痴之因,人则怀持毁伤自己之心、怀持毁伤他人之心、怀持毁伤两者之心。然而排弃愚痴,人则不怀持毁伤自己之心、不怀持毁伤他人之心、不怀持毁伤两者之心,此是现生者、不老者、即时者。“来看!”此之所示,导人向于涅槃,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。聚落主!此等之三种,是现生者、不老者、即时者。“来看!”此之所示,导人向于涅槃、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。”

三八

  世尊如是言已,罗舍聚落主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殊妙哉!大德!……请世尊摄受余,愿归依为1优婆塞。”

注1 四二第一经六节参照。

第一三 波罗牢(可意)

  一时,世尊住拘利耶一名曰郁多罗之拘利耶人之村落。

  时,婆多利耶聚落主,来至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坐于一面之婆多利耶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大德!我曾闻此:“沙门瞿昙知于幻。”大德!“沙门瞿昙知于幻。”如是言之彼人等,大德!彼等言世尊之所说,无以非实诬世尊耶?是随顺说明世尊之法耶?其随顺法者、同法者,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?大德!吾等不欲诬谤世尊。”

  “聚落主!“沙门瞿昙知于幻。”如是谈之彼等人众,彼等是谈余之所谈,并无以非实诬谤余,说明随顺余之法,任何随顺说者、同法者,亦无陷于非难之地。”

  “尊者!虽言“是真实。”然者,我等对此沙门、婆罗门之言:“沙门瞿昙知于幻,沙门瞿昙是幻士。”不予相信。”“聚落主!如是言:“沙门瞿昙知于幻”者,彼以:“世尊正如是、善逝正如是,”作如是言:“沙门瞿昙是幻士。”然者,聚落主!于此,当向汝反问,依汝适当之所思,且回答。

(一)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聚落主!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耶?”“大德!余知拘利耶垂髻之佣夫。”

  “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,是以何为其目的耶?”“大德!彼拘利耶人为防止盗贼,彼拘利耶人为传信使。大德!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,是以此为其目的。”

  “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,彼等是戒德者,或是污戒者耶?”“大德!余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,是污戒恶法之徒。知凡世间之污戒恶法之徒者,其中即有拘利耶垂髻之佣夫。”

  “聚落主!“婆多利耶聚落主,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是污戒恶法之徒。若然,如是言婆多利耶聚落主亦是污戒恶法之徒者。”,彼语是正语耶?”“大德!否,不然。大德!拘利耶垂髻之佣夫与余不同,拘利耶垂髻之佣夫与余 不同法。”

  “聚落主!汝婆多利耶聚落主,如拘利耶垂髻之佣夫是污戒恶法之徒,婆多利耶聚落主,得非是污戒恶法之徒。何故不得说:“如来知幻而非为幻士。”聚落主!余知于幻,知于幻之果,亦知其如何履行幻者,身坏命终之后,堕于离去处、恶趣、极堕处、地狱。

(二)

   聚落主!余知于生命之破坏,知于生命破坏之果,亦知其如何履行生命破坏者,身坏命终后,堕于离去处、恶趣、极堕处、地狱。

十一

  聚落主!余知于不与取……

十二

  聚落主!余知于诸欲邪行……

十三

  聚落主!余知于妄语……

十四

  聚落主!余知于两舌……

十五

  聚落主!余知于粗语……

十六

  聚落主!余知于绮语……

十七

  聚落主!余知于贪欲……

十八

  聚落主!余知于嗔恚……

十九

  聚落主!余知于邪见……

二十

  聚落主!某某沙门、婆罗门有如是谈、如是见者:“凡任何人破坏生命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凡任何人不与取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凡任何人于诸欲邪行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凡任何人妄语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”

(一)

二一

  然则,聚落主!于此见有人挂华鬘、着耳环、善沐浴、善化妆、理须发、对女子之欲望充满犹如王者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为何?挂华鬘、着耳环、善沐浴、善化妆、理须发、对女子之欲望1充满犹如王者。”他人答曰 :“看!此者压伏王者之敌,而断却生命,王者欢喜以物赐彼。所以,此人挂华鬘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”

注1 付女子之欲,有“宛然如王。”

(二)

二二

  然而聚落主!于此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、剃光头发,打恶声之鼓,由街至街、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绕,再牵出南门外,于都之南方被刎颈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为何?彼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、剃其头发,打恶声之鼓,由街至街,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绕,再牵出南门外,于都之南方被刎颈耶?”他人曰:“看!此王者之敌而断女人或男人之生命,因此,王乃捕捉彼,行如是之处刑。”

二三

 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汝曾见如是事否?或曾得闻耶?”“吾等得见且已闻,又曾得闻。”

二四

  “于此,聚落主!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谈、如是见:“凡人破坏生命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”彼等是语真实耶?抑语妄耶?”

  “大德!是语妄。”

  “凡语妄之虚事,是戒德者耶?抑污戒者耶?”

  “大德!是污戒者。”

  “凡污戒恶德之徒,是履邪行耶?抑履正行耶?”

  “大德!是履邪行。”

  “凡履邪行者,是邪见耶?抑正见耶?”

  “大德!是邪见。”

  “凡邪见之徒,适于信赖耶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(三)

二五

  “然则,聚落主!于此,或见有人挂华鬓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为何?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压伏王之敌,持来重宝,王者欢喜而赐彼物。因此,此者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”

(四)

二六

  然则,聚落主!于此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,被刎其颈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为何?被以粗索将手坚缚于后……以刎其颈。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于村落或森林将不与之物窃取而去,因此王者捕彼,以受如是之处刑。”

二七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汝曾见如是事耶?或曾得闻耶?”

  “吾等得见且已闻,又曾得闻。”

二八

  “于此,聚落主!某某沙门、婆罗门如是言、如是见:“凡人不与取者,皆于现于现生感受忧苦。”彼等语真实语耶?抑语虚妄耶?”…………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(五)

二九

  “然则聚落主!于此,或见有人挂发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关于此者,人谓曰:“看!此者所作何事?而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耶?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与王者之敌妇女子相交,王者喜欢,以赐物于此者,因之,此者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”

(六)

三十

  然则,聚落主!于此或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……被刎其颈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何事?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……被刎其颈耶?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与良家之妇、良家之少女相交,因之彼为王者所捕捉,以行如是之刑。”

三一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汝曾见如是事或得闻耶?”

  “吾等得见且已闻,又曾得闻。”

三二

  “于此,聚落主!某某沙门、婆罗门如是言、如是见:“凡人于诸欲行邪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”彼等是语真实耶?抑语虚妄耶?”…………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(七)

三三

  “然则,聚落主!于此,或见有人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何事?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耶?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以语妄语而博王者笑,王者欢喜以物赐此者,因之,此者挂华鬘、着耳环……犹如王者。”

(八)

三四

  然则,聚落主!于此或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……被刎其颈。关于此者,人言曰:“看!此者所作何事?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……被刎其颈耶?”他人对此曰:“看!此者损及居士又居士子之利益,因之,为王者所捕,以行如是之刑。”

三五

  聚落主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汝曾见如是事或得闻耶?”“吾等得见且已闻,又曾得闻。”

三六

  “于此,聚落主!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谈、如是见:“凡人语虚妄者,皆于现生感受苦忧。”彼等是语真实耶?抑语虚妄耶?”

  “大德!是语虚妄。”

  “凡语虚妄事者,是戒德者耶?抑污戒者耶?”

  “大德!是污戒者。”

  “凡污戒恶德之徒,是履邪行耶?抑履正行耶?”

  “大德!是履邪行。”

  “凡履邪行者,是邪见耶?抑正见耶?”

  “大德!是邪见。”

  “凡邪见之徒,适于信赖否?”

  “大德!不然。”

三七

  “殊妙哉!大德!稀有哉!大德!余有休息之家,于中有卧床、有座榻、有水瓶、有油灯,于此,若有沙门或婆罗门之安居者,则余以应能力,与彼相分享。大德!昔有种种意见,种种信仰,种种嗜好之四位教师,于此家休息入安居。

(一)

三八

 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、如是见曰:“无施与、无供牺牲、无祭祀、无作善业、作恶业之异熟果报。无此世、无他世、无母、无父,亦无化生之有情。达于沙门婆罗门之正位,履正行,自证知此世与他世,皆无能示知于世者。” 注1 六师外道中之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之见,长部一卷沙门果经参照。但汉译北传本为末伽梨拘梨之见。

(二)

三九

 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、如是见,而曰:“有施与、有供牺牲、有祭祀、有作善业、作恶业之异熟果报。有此世、有他世、有母、有父、有化生之有情。达于沙门、婆罗门之正位,履正行,自证知此世与他世,皆有能示知于世者。”

(三)

四十

 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、如是见,而曰:“作者1,令作者;断割者,令断割者;苦者,令苦者:忧者,令忧者;疲者,令疲者:栗者,令栗者;生命破坏者、不与取者、破墙壁侵入者、掠夺者、窃盗者、追剥者、犯他人之妻者、妄语者、一切所作,皆非恶作。即以剃刀附于车轮之端,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内团、一肉块,以此为因缘,亦无恶生,无由恶来之果。若至恒河之南岸者,杀、令杀,断割、令断割,苦、令苦,以此为因缘,不生恶,无由恶来之果。若至恒河之北岸,施、令施,供牺牲、令供牺性者,以此为因缘,不生福,无由福来之果。施与、调御、自制、语真实、亦不生福,无由福来之果。”

注1 不兰迦叶之见,长阿含十七卷沙门果经,长部一卷沙门果经参照。

(四)

四一

 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、如是见,而曰:“作者、令作者,断割者、令断割者,苦者、令苦者,忧者、令忧者,疲者、令疲者,栗者、令栗者,破坏生命者,不与取者、破墙壁而侵入者、掠夺者、窃盗者、追剥者,犯他人之妻者,妄语者,一切所作,皆为恶作。以剃刀附于车轮之端,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犒峞B一肉块者,以此为因缘,有生恶、有由恶来之果。若至恒河之南岸,杀、令杀,断割、令断割,苦、令苦者,以此为因缘,有生恶、有由恶来之果。若至恒河之北岸,施、令施,供牺牲、令供牺牲者,以此为因缘,有生福、有由福来之果。施与、调御、自制、语真实、有生福、有由福来之果。”

四二

  大德!此于余起疑、起惑,而曰:“此等诸尊沙门、婆罗门中,结果何者语真实?何者语虚妄耶?”

  “聚落主!汝之疑是理,汝之惑是理,然而只于所惑汝起疑。”

  “大德!余如是信仰世尊:“愿世尊说法、以除弃余疑惑之法。”

  

四三

  “聚落主!有法三昧,于此,汝若心获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弃此疑念法。聚落主!何者为法三昧耶?

(一)

四四

  聚落主!于此,有圣弟子,弃生命之破坏,禁生命之破坏;弃不与取,禁不与取;弃欲邪行,禁欲邪行;弃妄语,禁妄语:弃两舌语,禁两舌语;弃粗语,禁粗语;弃绮语,禁绮语;弃贪欲为无贪欲,弃嗔恚为无嗔恚心,弃邪见为正见。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贪欲、离嗔恚、不迷着,正知正念,与慈俱生之心,偏满一方而住。同第二方、同第三方、同第四方偏满而住。如是上下横直,于一切处一切事情之下,与慈俱生一切具有之世界,无量广大远行,以无怨心、无恚之心充满而住。如彼所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无施与、无供牺性……而此示知于世者皆无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好!此导师之语虽是真实,然而余有余之保证,此余于脆者、或强者、即任何者亦无妨碍,幸福于此世他世两处,摄护于身、于语、于心,身坏命终之后,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彼生喜乐,喜乐于彼而生欢悦,欢悦之彼身轻安,身轻安之彼享受安乐,心安乐者即获定。聚落主!此乃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此疑惑之法。

(二)

四五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慈俱生之心……以无恚心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有施与、有供牺牲……此示知于世者皆有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彼生喜乐……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七三昧,如是,汝则舍此疑惑之法。

(三)

四六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慈俱生之心……以无恚心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作、令作者,断割、令断割者;……无由福来之果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好!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彼生喜乐……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汝则舍弃疑惑之法。

(四)

四七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慈俱生之心……以无恚之心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作、令作者;断割者、令断割者;……有由福来之果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彼生喜乐……是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。

(一)

四八

  聚落主!于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、不迷着、正知正念,与慈俱生之心偏满一方而住,与喜俱生之心偏满一方而住,与舍俱生之心偏满一方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无施与、无供牺牲……此示知于世者皆无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好!教师之语虽是真实,然余有余之保证,此余于脆者,或强者,即任何者,皆无妨碍,幸福于此世他世之两处,摄护于身、于语、于意,身坏命终之后,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彼生喜乐……彼喜乐而生欢悦,彼欢悦而身得轻安,被身轻安以享安乐,安乐之心乃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弃此疑惑。

(二)

四九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悲俱生之心……与喜俱生之心……与舍俱生之心……无恚心之心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有施与、有供牺牲……示知于世者皆有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于彼生喜乐……是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。

(三)

五十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悲俱生之心……与喜俱生之心……与舍俱生之心……以无恚心之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作者、令作者,断割者、令断切者……无由福来之果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好!此教师之语虽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于彼生喜乐……是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。

(四)

五一

  聚落主!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、离嗔恚……与悲俱生之心……与喜俱生之心……与舍俱生之心……以无恚之心偏满而住。彼作如是思量:“凡此教师之谓:作者、令作者,断割者、令断切者……有由福来之果,如是言、如是见。好!此教师之语虽真实……可生于善趣天界故。”于彼生喜乐……是获定。聚落主!此是法三昧。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,如是,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。”

五二

  世尊如是说已,婆多利耶聚落主,白世尊曰:“殊妙哉!大德!……自今日起愿归依世尊为优婆塞。”

  聚落主相应(终)

  其摄颂曰:

  暴恶布吒与战士

  象马与西地方人

  说教螺贝家顶髻

  驴姓王发波罗牢

无为相应

第一 品

第一 身

  “诸比丘1!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,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无为耶?诸比丘!贪欲之坏灭、嗔恚之坏灭、愚痴之坏灭,诸比丘!此称为无为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向于身之念,诸比丘!此称为无为之道。

  如是,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为,说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凡以利益所愿、有慈念之师,应为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,余皆为汝等而作。

  诸比丘!思念此等之树下、此等之空屋,不得放逸、不得有后日之悔,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。”

注1 暹罗本于此之前宣说:“如是我闻。一时,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。其时世尊言诸比丘:“诸比丘!”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曰:“大德!”世尊乃如次日”之文。

第二 止观

  “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,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无为耶?诸比丘!贪欲之坏灭、嗔恚之坏灭、愚痴之坏灭,诸比丘!称此谓无为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止与观,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三 有寻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有寻有伺三昧、无寻唯伺三昧、无寻无伺三昧,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也。

第四 空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愿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五 念处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四念处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六 正勤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四正勤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七 如意足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四如意足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八 根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五根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九 力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?五力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第十 觉支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?七觉支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

第十一 道

※ 三

  诸比丘!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?八支圣道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如是,余为汝等说1无为,说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以愿有慈念之师,应为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,余皆为汝等而作。

  诸比丘!思念此等之树下、此等之空屋,不得放逸、不得日后有悔。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。”

  涅槃相应2之第一品(终)

  其摄颂曰:

  身与三昧寻

  以及空念处

  正勤如意定

  根力并觉支

  依道为十一

注1 P.T.S.本有vedayitam是desitam之误由暹罗本改之。

  2 本相应之原名为Asankhata-vagga,但来到第一品之末,出此“涅槃相应”之语此与原本之暹罗同。

第二品

第一 无为

  止

  “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。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无为耶?诸比丘!贪欲之坏灭、嗔恚之坏灭、愚痴之坏灭,诸比丘!此称为无为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止,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如是,余为汝等说无为,说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以愿有慈念之师,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,以此余皆为汝等而作。

  诸比丘!思念此等之树下、此等之空屋,不得放逸、不得有后日之悔,以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。”

  

  观

  “诸比丘!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观,此称谓达无为之道。

  六种三昧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有寻有伺三昧,称此谓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一)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无寻唯伺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二)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可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无寻无伺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三)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空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四)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无相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五)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无愿三昧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…………(六)

九~十二

  四念处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于身观身而(一)… …于受观受而住(二)……于心观心而住(三)……于法观法而住(四)精勤于正知、正念,于世以制御贪欲忧恼者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十三~十六

  四正勤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未起诸恶不善之法,令之不起(一)……已起诸恶不善之法,令之舍弃(二)……未起诸善之法,令之生起(三)……已起诸善之法,令之住立、不丧失、生长、扩大、增修、完成(四),以生起愿望努力精进,对初心有力以显勤苦。比丘等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十七~二十

  四如意足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(一)……增修精进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(二)……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(三)……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(四)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  

二一~二五

  五根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根(一)……增修精进根(二)……增修念根(三)……增修定根(四)……增修慧根(五)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二六~三十

  五力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力(一)……增修精进力(二)……增修念力(三)……增修定力(四)……增修慧力(五)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  

三一~三七

  七觉支

※ 三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念觉支(一)……增修择法觉支(二)……增修精进觉支(三)……增修喜觉支(四)……增修轻安觉支(五)……增修定觉支(六)……增修舍觉支(七)……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”

三八~四五

  八正道

  “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,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无为耶?贪欲之坏灭、嗔恚之坏灭、愚痴之坏灭。诸比丘!此称为无为。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?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尽,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正见(一)……增修正思惟(二)……增修正语(三)……增修正业(四)……增修正命(五)……增修正精进(六)……增修正念(七)……增修正定(八)……诸比丘!此称为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如是,余为汝等说无为,说达无为之道。

  诸比丘!凡以愿有慈念之师,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,以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。

  诸比丘!思念此等之树下、此等之空屋,诸比丘!不得放逸、不得有后日之悔,此为余为汝等之教诫。”

第二 终极(下无)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究竟与达究竟之道,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何者为究竟耶?以下相同于无为之详说也。 注1 以下括孤中,见于四谛论三卷,涅槃之异名,相当近于原语意义,而示有稍稍不同,此等三十三之涅槃的异名,很多取于此论。同论有六十三种。本品一二同第一之第一至四十五一四以下同。

第三 无漏(无流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漏与达无漏之道……

第四 真谛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真谛与达真谛之道……

第五 彼岸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彼岸与达彼岸之道……

第六 巧妙(听细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巧妙与达巧妙之道…… 一八 第七 极难见(难见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极难见与达极难见之道……

第八 不老(无坏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不老与达不老之道……

第九 坚牢(无争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坚牢与达坚牢之道……

第十 照见(无失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照见与达照见之道……

第十一 无譬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譬与达无譬之道……

第十二 无戏论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戏论与达无戏论之道……

第十三 寂静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寂静与达寂静之道……

第十四 甘露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……

第十五 极妙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极妙与达极妙之道……

第十六 安泰(止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安泰与达安泰之道……

第十七 安稳(安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安稳与达安稳之道……

第十八 爱尽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爱尽与达爱尽之道……

第十九 不思议(希有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不思议与达不思议之道……

第二十 稀有(未曾有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稀有与达稀有之道……

第二一 无灾(无枉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灾与达无灾之道……

第二二 无灾法(无灾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灾法与达无灾法之道……

第二三 涅槃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涅槃与达涅槃之道……

第二四 无损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无损与达无损之道……

第二五 离欲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离欲与达离欲之道……

第二六 清净(净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清净与达清净之道……

第二七 解脱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解脱与达解脱之道……

第二八 非住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非住与达非住之道……

第二九 灯明(洲)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灯明与达灯明之道……

第三十 窟宅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窟宅与达窟宅之道……

第三一 庇护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庇护与达庇护之道……

第三二 归依

一~四五

  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归依与达归依之道……

第三三 到彼岸(能度)

  “诸比丘!余为汝等说到彼岸与达到彼岸之道,于此且谛听。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到彼岸耶?诸比丘!贪欲之坏灭、嗔恚之坏灭、愚痴之坏灭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到彼岸。

  诸比丘!又何者为达到彼岸之道耶?向于身之念。诸比丘!此称为达到彼岸之道。

  诸比丘!如是,余为汝等说到彼岸,说达到彼岸之道。

  诸比丘!凡以愿有慈念之师,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,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。

  诸比丘!思念此等之树下、此等之空屋,诸比丘!不得放逸、不得有后日之悔者,此余为汝等之教诫。”

二~四五

  与无为之详说同

  其摄颂曰:

  无为究竟及无漏

  真谛彼岸与巧妙

  难见不老并坚牢

  照见无譬无戏论

  寂静甘露与极妙

  安泰安稳及爱尽

  不思议稀有无灾

  无灾法此诸涅槃

如来善逝之所说

  无损无欲与清净

  解脱非住并灯明

  窟宅庇护与归依

  如此之行到彼岸

  无为相应(终)

无记说相应

  尔时,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。

  其时,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,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。

  时,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,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取一夜之宿。

  波斯匿拘萨罗王呼一臣曰:“汝,臣下!于此多罗那越睹,如今日余应表敬意趋访见沙门或婆罗门。”

  “唯然,唯然,大王!”彼臣应诺波斯匿拘萨罗王,虽察遍多罗那越睹,亦未发现彼波斯匿拘萨罗王以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。

  彼臣见谶摩尼于多罗那越睹入安居。见已,彼至波斯匿拘萨罗王之处,告王曰:“大王!于多罗邢越睹无有大王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;但大王!有一名谶摩比丘尼,是彼世尊、应供、正偏觉者之女弟子,而此大姊谓是:“贤者、能者、多闻之智者、巧说者、善良之即慧者。”扬好名声,大王可对彼尼表敬意。”

  于是,波斯匿拘萨罗王至彼谶摩比丘尼之处,礼拜彼尼,坐于一方。

  坐于一方之波斯匿拘萨罗王向谶摩比丘尼曰:“大姊!如来死后,犹存在否?”

  “大王!谓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此非世尊之所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大姊!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

  “大王!谓“如来死后不存在”者,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大姊!如来死后,为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

  “大王!谓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”者,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大姊!如来死后为非存在、又非不存在耶?”

  “大王!“如来死后,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”,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。”

十一

  “如是问:“大姊!如来死后存在否?”汝言:“大王!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。”……“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……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……

  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……世尊对此不为记说者,为何之因?为何之缘耶?”

十二

  “然则,大王!就此反问于汝,依汝认为适当者以回答。

十三

  大王!汝对此以作如何思惟?于汝以谁之计算者、或说印者、或说数者,有能计算恒河之沙:“沙有几何数量或沙有几百数量,或沙有几百千数量耶?””“大姊!否,此不能。”

十四

  “然则,于汝以谁之计算者、或说印者、或说数者,有能计算大海之水:“水有几何计量,或水有几百斗量,或水有几百千斗量耶?””

  “大姊!否,此为不能。”

  “此何故耶?”

  “大姊!海量大而甚深,不可测,难计量。”

十五

  “是于此同理,大王!无论以如何之色示如来,如来对此色已舍弃,如断其根,切断多罗树之干,非为存在者,是未来之不生者。大王!如来譬如大海,脱离色之测量,甚深、不可测、难计量。故不适言如来死后是存在;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;亦不适言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;亦不适言如来死后,不存在又非不存在。

十六~十九

  无论以如何之受……以如何之想……以如何之行……以如何之识示如来,如来对此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已予舍弃……大王!如来譬如大海,脱离受之测量……脱离想之测量……脱离行之测量……脱离识之测量,甚深、不可测、是难量。故不适谓:如来死后存在:亦不适谓:如来死后,不存在;亦不适谓: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:亦不适谓: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二十

  时,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喜、随受谶摩比丘尼之所说,从座而起,礼拜彼尼,行右绕礼后离去。

二一

  波斯匿拘萨罗王其后至世尊之住处,礼拜世尊坐于一面。

二二

  坐于一面之波斯匿拘萨罗王,白世尊曰:“大德!如来死后存在否?” “大王!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此是余所未记说。”

二三

  “然则,大德!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“大王!“如来死后,不存在”者,此亦非余所记说。”

二四~二五

  然则,大德!……(参照九、十两节)

二六

  “大德!问“如来死后,存在耶?”答以:“大王!余未记说如来死后之存在。”……“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……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……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……大德!世尊对此未予记说者,其为何因?为何其缘耶?”

二七

  “然则,大王!就此反问于汝,依汝认为适当者以作返答。

二八

  大王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于汝以谁之计算者、或说印者、或说数者,对恒河之沙……(参照一三节)

二九

  然则,于汝以谁之计算者、或说印者、或说数者、以能计算大海之水……(参照一四节)

三十~三四

  同于此理,大王!以如何之色……以如何之受……以如何之想……以如何之行……以如何之识,以示如来,如来对此已予舍弃……故不适谓:如来死后存在……不存在……存在又不存在……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三五

  “大德!殊妙哉!大德!稀有哉!师之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、文言与文言,相接近、相亲和,皆无相违。

三六

  大德!于此,余一时曾至谶摩比丘尼之处,以问此义;彼大姊亦为余与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,说明此义。殊妙哉!大德!稀有哉!大德!师与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、文言与文言,相接近、相亲和,皆无相违。大德!今吾等欲离去,吾等多作务、多所作。”“大王!如今,即汝当作之时。”

三七

  于是,波斯匿拘萨罗王欢爱随喜世尊之所说,即从座起,礼拜世尊,右绕离

去。

  尔时,世尊住毗舍离城之大林重阁讲堂中。

  偶尔,尊者阿罗陀,住于世尊旁侧之林间小舍中。

  时,众多外道普行沙门等,来至尊者阿罗陀之处,与彼会释,交换亲切殷勤之谈话后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门,告尊者阿罗陀曰:“友阿罗陀!彼无上人、最上人、最上无双之如来,以示此如来者,于此等四种事处所示:“如来死后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不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”“友等!彼无上人、最上人、最上无双之如来,以示此如来者,于此等四种事处之外。所示四种事处者:“如来死后存在……非不存在。””作斯言已,彼等外道苦行沙门,告尊者阿罗陀曰:“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参、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。”

  时,彼等外道普行沙门,以新参愚蒙之言,斥尊者阿罗陀,即从座起而离去。

  尊者阿罗陀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,心生思念:“彼等外道普行沙门,若再来问余时,将如何作答?余为此等普行沙门,以言世尊之所言,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?随顺世尊之法,而说明法,任何随顺法者、同法者,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?”

  于是,尊者阿罗陀,诣至世尊住处,礼拜世尊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罗陀,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余住于世尊傍侧之林间小舍中。大德!时有众多之外道普行沙门来余之处……告余曰:“友阿罗陀,彼无上人、最上人、最上无双之如来……”作斯言已,大德!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门曰:“友等!彼无上人、最上人、最上无双人之如来……。”作斯言已,大德!彼外道普行沙门言余曰:“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参,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。”时,彼等外道普行沙门……即从座起而离去。

  余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,心生思念:“彼等外道普行沙门……同法者,皆无陷于非难之地耶?””

  “阿罗陀!色是常住耶?抑无常耶?”

  “大德!是无常。”

  “然则,凡是无常者,此是苦耶?抑乐耶?”

  “大德!是苦。”“然则,凡是无常、苦而变坏之法,“此是吾所有,此是吾,此是吾之我。”之认识为是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此非是。”

  “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是常住耶?抑无常耶?”

  “大德!是无常。”

  “然则,凡是无常、苦而变坏之法,“此是吾所有,此是吾,此是吾之我。”之认识为是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此非是。”

十一

  “然则!于此,阿罗陀!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,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,或内或外、或粗或细、或劣或胜、或远或近,一切色乃“此非吾所有,此非吾,此非吾之我。”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。凡过去未来现在之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,或内或外 、或粗或细、或劣或胜、或远峈鞢A一切识为“此非吾所有,此非吾,此非吾之我。”

十二

  阿罗陀!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,厌嫌于色、厌嫌于受、厌嫌于想、厌嫌于识;厌嫌者则离欲,由离欲而解脱,于解脱则“我解脱”之智生,当即证知:于生已尽、梵行已住、应作已作、更不如是再生。

十三

  阿罗陀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:“以认识色是如来”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以受……以想……以行……以认识识是如来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十四

  “阿罗陀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以认识色有如来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认识于色之外有如来否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十五

  “以受……于受之外……

十六

  以想……于想之外……

十七

  以行……于行之外……

十八

  认识识有如来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认识识之外有如来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十九

  “阿罗陀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以认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如来耶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二十

  “阿罗陀!汝对此作如何思惟?认识此如来是无色、无受、无想、无行、无识者否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二一

  “于此,汝阿罗陀!正由于现法不真实,确实得见如来者,以示彼无上人、最上人、最上无双之如来,或以示:“如来死后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,不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、”或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亦非不存在”此等四种事之外,以此记说为是?”

  “否,大德!不然。”

二二

  “阿罗陀!善哉,善哉!阿罗陀!于过去于现在,余皆以教导令知苦与苦灭。”

  一时,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,住于波罗奈城外仙人堕处之鹿苑中。

  时,尊者大拘絺罗于日暮时分,独从思维而起,来到尊者舍利弗住处,与尊者舍利弗共会见,交换亲诚殷勤之话后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,告尊者舍利弗曰:“友舍利弗!如来死后存在耶?”“友!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此是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友!如来死后是不存在耶?”……

  “然则友!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……

  “然则友!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……

  如是问“友!“如来死后存在耶?”汝言:“友!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。”……世尊不记说此,是何因?何缘耶?”

  “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友!此则住着于色。“如来死后不存在”,友!此则住着于色。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,”友!此则住着于色。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亦非不存在,”友!此则住着于色。

九~十二

  “如来死后存在、不存在、存在又不存在、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友!此则住着于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。

十三

  友!如来不记说此,即是此因、此缘。”

  一时,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……

二~七

  ……世尊不记说此,是何因?何缘耶?”

八~十二

  “友!对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对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之生起,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对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之灭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对达到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灭之道,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则有“如来死后存在,”有“如来死后不存在,”有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,”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三~十七

  友!对色……受……想…行……识如实知、见者,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,如实知、见者,对色受想行识之灭如实知、见者,对到达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灭之道,如实知、见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,”无有“如来死后不存在,”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”,无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八

  友!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、之缘。”

  一时,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……

二~七

  ……世尊不记说此,是何因?何缘耶?”

八~十二

  “友!对于色……对于受……对于想……对于行……对于识不离贪者、不离欲者、不离爱情者、不离渴者、不离热恼者、不离爱者,始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 ,有“如来死后不存在,”有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。”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三~十七

  友!对于色……对于受……对于想…对于行……对于识离贪者、离欲者、离爱情者、离渴者、离热恼者、离爱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,”无有“如来死后不存在,”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,”无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八

  友!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、之缘。”

  一时,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……

  时,尊者舍利弗日暮时分,独从思惟而起,去往尊者大拘絺罗住处,与彼共会面,交换亲爱殷勤之谈话后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,问于尊者大拘絺罗曰:“友拘絺罗!“友!如来死后存在者是如何耶?”汝言“如来死后存在者,乃世尊所不记说。”……问于: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,是如何耶?”汝言: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,亦是世尊所不记说。”世尊不记说此,是何因?何缘耶?”

※ 四

  “友!以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为乐,以识为喜,以识为快,对识之灭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始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有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  友!不以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不以识为乐、不以识为喜、不以识为快,对识之灭如实知、见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,”……无有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  友!此为世尊不记说之因、之缘。”

  “然则友!世尊不记说此,还有其他之事由否?”“友!有。

  友!以有为乐、以有为喜、以有为快,对有之灭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则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  友!不以有为乐,不以有为喜,不以有为快,对有之灭如实知、见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无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  友!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、之缘。”

十一

  “然则友!世尊不记说此者,尚有其他之事由否?”“友!有。

十二

  “友!以取为乐,以取为喜,以取为快,对取之灭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则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三

  友!不以取为乐,不以取为喜,不以取为快,对取之灭如实知、见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无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四

  友!此亦世尊对此未予记说之因,亦为其缘。”

十五

  “然则友!世尊不记说此,尚有其他之事由否?”“友!有。

十六

  友!以爱为乐,以爱为喜,以爱为快,对爱之灭不能如实知、见者,则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……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七

  友!不以爱为乐,不以爱为喜,不以爱为快,对爱之灭如实知、见者,则无有“如来死后存在”,……无有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八

  友!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,亦是其缘。”

十九

  “然则友!世尊不记说此,尚有其他之事由否?”“如今于此,友舍利弗!从此,汝更复何所愿?友舍利弗!得爱尽解脱之比丘,无为其施设而有增长。”

※ 二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来至尊者大目犍连住处……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问尊者大目犍连曰:“尊者目犍连!世间是常恒耶?”“婆蹉!以“世间为常恒”者,此为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世间是无常耶?”“婆蹉!以“世间为无常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尊者目犍连!世间是有边耶?”“婆蹉!以“世间为有边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世间是无边耶?”“婆蹉!以“世间为无边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尊者目犍连!是命即身耶?”“婆蹉!是“即命即身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命与身为各别耶?”“婆蹉!“命与身为各别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尊者目犍连!如来死后是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,不存在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十一

  “尊者目犍连!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十二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十三

  “尊者目犍连!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,或以“世间为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为无常,”或以“世间为有边,”或以“世间为无边,”或以“即命即是身,”或以“命与身各别,”或以“如来死后存在,”或以“如来死后不存在”,或以“如来死后,存在又不存在,”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如是之释答,是以何为因?以颽偷t耶?

十四

  尊者目犍连!然则,而向沙门瞿昙作如是之问,或不以“世间为常恒,”或不以“世间为无常。”……或不以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而作如是之释答者,是以何为因?以何为缘耶?”

十五

  “婆蹉!外道普行沙门等,是以眼为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此是我之我。”作如是认识。以耳……以鼻……以舌……以身……以意,为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作如是认识。以故,外迫普行沙门等,作如是问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”……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作如是释答。

十六

  婆蹉!如来、应供、正偏智者,对眼不作如是认识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以耳……以鼻……以舌……以身……以意不如是认识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是故,如来对如是问,或不以“世间为常恒,”或不以“世间为无常”……或不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释答。”

十七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从座而起,往世尊住处:

十八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白世尊曰:“尊瞿昙!世间为常恒耶?”“婆蹉!“世间是常恒”者,此乃余所不记说。”

十九~二六

  ……参照四~一二

二七

  “尊瞿昙!如来死后,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此亦余所不记说。”

二八

  “尊瞿昙!外道普行沙门等,对如是问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作如是之释答,是以何为因?以何为缘耶?尊瞿昙!然而尊瞿昙对如是问,或不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不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不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作如是释答者,是以何为因?以何为缘耶?”

二九

  “婆蹉!外道普行沙门等,于眼作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以耳……以鼻……以舌……以身……以意于意作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如是认识。是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,即作如是释答: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。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三十

  如来、应供、正偏智者,于眼不作如是认识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于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,不作如是认识:“此是我所有,此是我,此是我之我。”是故,如来对如是问,或不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不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不以“是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释答。”

三一

  “殊妙哉!尊瞿昙!稀有哉!尊瞿昙!乃师与其弟子,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,文言与文言,相接近、相亲和,无以相违背者。

三二

  于此,尊瞿昙!余时而至沙门大目犍连住处,以问此义。沙门目犍连亦与尊瞿昙同以此句此文,用以说明此义。殊妙哉!尊瞿昙!稀有哉!尊瞿昙,乃师与其弟子,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、文言与文言,相接近、相亲和,无以相违背者。”

※ 二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来至世尊住处: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白世尊曰:“尊瞿昙!世间是常恒耶?”“婆蹉!谓“世间是常恒”者,此乃余所不记说。”

四~十一

  参阅第七经四~一一。

十二

  “然则,尊瞿昙!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谓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此亦余所不记说。”

十三

  “尊瞿昙!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作如是释答,是以何因?以何缘耶?然而尊瞿昙之于如是问,或不以“世间是常恒”……或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如是释答者,是何因?何缘耶?”

十四

  “婆蹉!外道普行沙门等,以认识色为我,或认识我有色,或认识我中有色,或色中有我。认识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是我,或认识我有识,或我中有识,或识中有我。故外道普行沙门之于如是问即作如是答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十五

  婆蹉!如来、应供、正偏智者,不认识色为我、或我为色;不认识我中有色,或色中有我。不认识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是我,不认识我有识,或我中有识,或识中有我。故如来之于如是问,不作如是答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。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等。”

十六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从座而起,赴往尊者大目犍连住处……

十七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告于尊者大目犍连曰:“尊者目犍连!世间是常恒耶?”“婆蹉!谓“世间是常恒”者,此世尊所不记说C”

十八~二六

  参阅第七经四~一一

二七

  “然则,尊者目犍连!如来死后,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二八

  “尊者目犍连!外道普行沙门等之于如是之问,即作如是答: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是何因、何缘耶?然而尊者目犍连!对尊瞿昙之如是问,即不作如是答,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等者,是何因、是何缘耶?”

二九

  “婆蹉!外道普行沙门认识以色是我,或我为色,或认识我中有色,或色中有我。认识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是我,或认识我是识,或我中有识,或识中有我。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,即如是答:或以“世间是常恒,”或以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以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。”

三十

  婆蹉!如来、应供、正偏智者,不认识以色为我,不认识我为有色,或我中有色,或色中有我,不认识以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为我,亦不认识我为有识,或我中有识,或识中有我。以故如来对如是之问,不作如是答:或“世间是常恒”,或“世间是无常”……或“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。”

三一

  “妙哉!尊者目犍连!稀有哉!尊者目犍连!乃师与其弟子,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,文句与文句,相接近、相亲近,而无相违背。

三二

  于此,尊者目犍连!余时而诣沙门瞿昙住处,以问此义。沙门瞿昙亦与尊者目犍连同以此句、此文,以说明此义。殊妙哉!尊者目犍连!稀有哉!尊者目犍连!乃师与其弟子,于此第一之句,意义与意义,文句与文句,相接近、相亲和,而无相违背。”

第九 论议堂

※ 二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诣世尊住处,与世尊共会面……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普姓行沙门,白世尊曰:“尊瞿昙!往昔之时,众多之种种外道沙门、婆罗门、普行沙门,集会于此论议堂者之间,起此谈论:

  “此富兰那迦叶拥有群众,为一群之师,知名、誉高,为一派之始祖,为众人所笃敬,说彼或弟子之远逝、死去者等之出生事,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,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。说彼弟子之上士、最上士、最上无双者,其弟子之远逝、死去者之出生事,谓: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,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。

  此又末迦利瞿舍罗……

  此又尼乾陀若提子……

  此又散若耶毗罗提子……

  此又波浮陀迦旃延……

  此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……

  此又沙门瞿昙拥有群众,为一群之师,知名、誉高,为一派之始祖,众人所笃敬,或说彼弟子之远逝、死去者等之出生事,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,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。说彼之弟子之上士、最上士、最上无双者,其弟子之远逝、死去者之出生事,谓出生如此如此之处,出生如此如此之处。然则,彼对其弟子如是说:断渴爱、毁结缚、善灭憍慢,以尽苦际。”

十一

  尊瞿昙!于此余有疑惑,有困迷:“如何而了知沙门瞿昙之法耶?”

十二

  “婆蹉!汝足以疑惑,足以困迷。故汝于疑惑之处生困迷。婆蹉!余于出生者说示,有其燃源,不说示无有燃源。

十三

  婆蹉!恰如火之有燃源则燃,无燃源则不燃。同于此理,余于出生说示有燃源,不说示无有燃源。”

十四

  “然则,尊瞿昙!有火焰时,为风所吹,可至远处。此时,尊瞿昙说示以何为薪源耶?”

  “婆蹉!有火焰时,可至远处。婆蹉!余谓:此风是薪源。婆蹉!风即为此时之薪源。”

十五

  “然而,尊瞿昙!又,有情或时而舍此身以出生1为他身。尊瞿昙!说示以何为此薪源耶?”

  “婆蹉!有情或时而舍此身,出生于彼之身。婆蹉!对此余说“爱”为薪源。婆蹉!爱于此时即为其薪源。”

注1 于PTS原典取anuppanna“出生”之原语,于暹罗本有anupapanna,然此两语皆是反对之意,此如原典之注anuppatta为正。英译不附注以取意译为rises up。

※ 二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来至世尊住处,与世尊共会面……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白世尊曰:“尊瞿昙!我是有者如何?”作如是言时,世尊默然。“然则,尊瞿昙!我是无者如何?”世尊再次默然。于是,婆蹉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。

  时,婆蹉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,尊者阿难白世尊曰:“大德!何故世尊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质问,不予回答耶?”

  “阿难!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:“我是有耶?”答为“我是有”者,阿难!此则与常住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。

  然而,阿难!又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:“我是无耶?”答为“我是无”者,阿难!此则与断灭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。

  阿难!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:“我是有耶?”答为“我是有”者,则顺应余以智慧所发现之“一切法是无我”否?”“大德!不然。”

  “阿难!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:“我是无耶?”答为:“我是无。”者,阿难!此愚昧之婆蹉姓以“先前余非有我耶?其我如今则无。”则更增迷却。”

  尔时,尊者诜陀迦旃延,住于那地迦村之砖瓦家。

  时,婆蹉姓之普行沙门,去至尊者诜陀迦旃延住处,与尊者诜陀迦旃延共相会面,交换亲爱殷勤之话后,坐于一面。

 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,问尊者诜陀迦旃延曰:“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存在耶?”“婆蹉!以“如来死后存在”者,此为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以“如来死后不存在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以“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“然则,尊迦旃延!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“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”者,此亦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如是问:“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存在耶?”“婆蹉!汝言:如来死后存在,乃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如是问:“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汝言:如来死后不存在,乃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作如是问:“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汝言:如来死后是存在又不存在,乃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  作如是问:“尊迦旃延!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?”“婆蹉!汝言:如来死后,非存在又非不存在,乃世尊所不记说。”

十一

  尊迦旃延!沙门瞿昙对此不予记说,是以何因、以何缘耶?”

十二

  “婆蹉!凡说示依有因、有缘者,言有色、言无色、言有想、言无想、言非想非非想,其因、其缘一切之一切灭尽全无所残存,则依何以说示于此,说示或有色、或无色、或有想、或无想、或非想非非想耶?”

十三

  “尊迦旃延!汝出家有几何之久耶?”

  “友,不久,是三年。”

十四

  “友!若于此期间有此之智慧者,此则甚巨大,况且胜于此者耶1!”。

  无记说相应(终)。

  其摄颂曰:

  谶摩长老尼

  及阿第罗陀

  舍利弗三经

  至于拘絺罗

  目犍连婆蹉

  论议堂阿难

  诜陀之此等

  共是一一经

  六处篇相应终

  其摄颂曰:

  六处以及受

  女人阎浮车

  并沙门出家

  乃至目犍连

  质多聚落主

  无为不记说

  此等共十种

  十力石山逃出

  涅槃大海之果

  八支圣道水湛

  胜者语河长运

注1 英译注为Abhikkante,lit.'in the going beyond'or'for.'Comy.channa kata(secretthings),但原典之注chinna katta(channa kata)是错误,secret things勿论是错。是注原典注之ko pana vado,“何语耶”之意,真是言语导绝无一言,况如何耶之意。

  2 此一行之意不明。P.T.S.本有Sariputto ti Kotthiko于暹罗本有Sariputta ti Kotthiko暹罗本之意想是“拘絺罗呼舍利弗!”舍利弗--拘絺罗四经之中,是由拘絺罗呼舍利弗。

返回顶部